通德桥实验小学:五年援疆路书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作者:
来源:
初审:     二审:丁丁     终审:家乐
发布日期:2025-06-27
字体:[     ]

五年光阴,跨越3700公里的山水阻隔,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与新疆阿合奇县团结小学,以“名师云课堂”为纽带,架起了一座连接太湖与天山的教育桥梁。2020年6月,在无锡军分区的支持下,两地携手开启援疆“名师云课堂”,通过视频直播、实时互动的方式,让两地学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每周一节援疆课,从语文数学到音乐美术,从科技启蒙到国防教育,60余位梁溪区骨干教师带着赤诚之心,累计开设128节云端课程,让教育的光芒穿透屏幕,在新疆学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正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两地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勾勒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圆”。

援疆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精心构建起国防教育浸润、民族团结实践、雷锋文化传承、课改交流赋能四大特色板块,让援疆课堂成为两地教育协作的生动载体。

94岁的江苏省军区无锡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钱锦树爷爷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用亲历故事串联抗战历史、新疆发展成就与民族团结精神,特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与国家命运相连的论述,鼓励阿合奇团结小学的孩子以“读书报国”之志,将“强国有我”的信念融入成长实践。此次活动将国防教育与历史传承、地域发展深度融合,让家国情怀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江苏省特级教师郭磊、博鱼·(中国)官方网站学科带头人朱玲芹、博鱼·(中国)官方网站教学能手金晔等名师领衔,以《望月》《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和AI做朋友》等示范课为载体,将无锡“学导课堂”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传递至边疆。当阿合奇学生与通德桥小学学子通过云端同堂探究知识时,两地教育理念在实时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这种交流不仅打破了空间界限,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在知识的交融中变得生动可感,推动两地教育协作从理念层面的共识,逐步迈向实践中的深度共生。

每一节援疆课,都是一颗“石榴籽”的紧密相拥;每一次课堂互动,都是一朵“石榴花”的绚丽绽放。两地师生在知识的共享中,读懂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2025年3月6日,“通德援疆师培云学苑”首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一举措标志着教育援疆工作从聚焦“学生课堂”向深耕“教师发展”实现深度延伸。梁溪区的名校长、书记纷纷走进“云学苑”,通过讲座倾囊相授教育管理智慧。

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邵华强以“数字赋能区域协同管理”为主题,深入剖析梁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135工程”,为阿合奇教育事业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课改所副所长、特级教师赵国防带来《素养导向下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然路径》,助力团结小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开拓育人新视野;江苏省无锡通德桥教育集团总校长吴萍的《文化赋能・生态重构——新时代文化育人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索》,让文化育人的理念如星星之火,在天山脚下渐成燎原之势……

无锡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江涛这样说,“对口援疆是惠及民生的伟大工程。”“通德援疆师培云学苑”恰似一座横跨山海的“教育立交桥”,将梁溪区集团化办学、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输送到阿合奇,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坚实“智囊团”。这不仅是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薪火相传。两地教师在坦诚交流中相互学习、携手成长,真正实现了互为师友,让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在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不断拓展,愈发坚实。

正如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结出丰硕果实,教育援疆的本质,正是用知识与智慧将各民族的心紧紧相连。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的实践证明:唯有以教育为媒,让文化互鉴、情感共鸣、发展共进成为常态,才能真正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石榴花开遍天山南北,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以爱为种,以心为土,终得繁花似锦,同心共筑中国梦。